演讲与口才_演讲者应具有的修养素质

作者:看图鉴演讲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758
目录1.演讲与口才_演讲者应具有的修养素质
2.演讲_演讲与口才_演讲中态势语的运用
3.演讲与口才_演讲态势语分类及介绍

演讲与口才_演讲者应具有的修养素质

演讲者都应具备哪些修养呢?概括地说,就是先进的、科学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丰富渊博的知识。下面分别谈谈。

一、演讲者要有先进的、科学的思想

无论哪个时代,进步的演讲家都是时代的思想家。可以说,一个没有先进、正确思想的人,是无法登上神圣的讲坛,成为演讲家的。因为演讲家登台演讲,其目的就是要教育人、影响人、感召人。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演讲家像西塞罗、林肯乃至我国的文学大师闻一多、鲁迅等,都是在先进的思想性中启迪听众,并焕发出演讲的光芒的。

当今而言,一个演讲者的成长与发展,一方面受制于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所提供的客观条件,另一方面又取决于个人对于社会规律的认识和由此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所以我们提倡的“要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先得有一桶水”,也就是这个道理。尤其在科技高度发展时代,新知识、新学科不断涌现,更需要演讲者努力学习,迅速掌握各种新思想、新科学和方法,以更好地服务于听众。

二、演讲者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演讲者除了应具备正确、先进的科学思想以外,还需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因为演讲者要想教育人、影响人、感召人,除了口若悬河地宣传真理外,还要以身作则,也就是身教。身教往往胜于言教。为此,演讲者自身必须体现出一种人格美,只有这样,才能让听众看到他身上闪耀的道德的光辉,也只有这样才能为听众所认同。

古人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从某个侧面说明了演讲者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在生活中,任何一种行为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与他人或社会发生关系,并受到一定社会规范的限制和协调,演讲也是如此。作为演讲主体的演讲者,更应以一个具有高尚道德水准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带头恪守社会道德规范,并应具备以下四点。1、政治道德。即应当有高度的政治觉悟、良好的政治品质、坚定的理想信念。2、职业道德。演讲者必须遵守自己从事职业的道德,如医德、师德等。3、社会公德。演讲者在一举手一投足间都应讲究文明礼貌,彬彬有礼。4、伦理道德。演讲者必须具备高尚的伦理观、恋爱观、婚姻观,以此才能把正确的伦理观念传播给听众。

三、演讲者要有丰富的学识

丰富的学识是成功演讲的前提或保证。可以看到,古今中外的演讲家无一不是学识渊博之人。他们之所以能在演讲中旁征博引、妙语惊人,开启人们的心扉;他们之所以能把生动、具体而又恰当的事例,自由地、准确地组织到演讲中去,并能出口成章,使听众感到内容丰富,绚丽多彩,新颖有趣,久听不厌,就是因为他们博览群书,知识宏富。

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纯洁演讲者的心灵,高度的文化素养、知识熏陶将给演讲者带来智慧与力量。尤其在当今时代现代科学,一方面高度分化,一方面又高度综合;边缘科学相继产生,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逐渐交融。如果不了解新的知识,跟不上现代科学文化发展的步伐,就会使自己的演讲没有新意。甚至和当今科学大相径庭,那就起不到演讲作用。所以演讲者要系统地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同时不能丢弃传统文化知识中的精华部分;既要学些社会科学,又要学点自然科学,只有学识渊博、丰富了,思想才能博大精深,使演讲内容充实、见解新颖、丰富多彩。讲后才能让人叫绝,从而产生出美妙的效果。

有了思想、品德、学识等方面的修养,演讲者必须具备以下几种能力:

1、较强的记忆力。演讲者在演讲前的准备阶段,博览群书,吸取丰富知识,掌握大量材料和信息,当写演讲稿时,凭着记忆力,才可以如囊中取物一样,迅速、准确地组织到稿中。在演讲中,也要靠记忆力,才能将演讲稿的主要材料、观点、事例等牢记于心。这样讲起来才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2、良好的表达力。演讲如果离开了口语表达能力是不可思议的。演讲者道德必须具备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演讲稿写得再好,表达不出来,同样做不了演讲家。当然,口语表达能力不是天生,它可以经过后天培养、训练而成。一般通过读讲法的训练,都可以达到口语表达流利顺畅,抑扬顿挫。所谓读,就是默读、朗读、快读;所谓讲,就是在任何场合、时间、机会都勇于去讲去练,久而久之定会提高。

3、敏锐的观察力。敏锐的观察力体现在三个方面:准备演讲时,有了敏锐观察力,就能从普普通通的生活中获取大量素材,通过分析和判断,从中发现能反映生活的本质和社会主流;在演讲中,有了敏锐观察力,可以了解听众的表情、心理及场上的气氛变化,及时调整演讲的内容、方式、节奏;在演讲后,有了敏锐的观察力,可以从周围的反映中综合分析自己演讲的成败得失,以使自己的演讲臻于成熟。

4、丰富的想象力。在演讲中,想象力如同“点金术”,有了它就可以“思接千载,视通千里”,才能使演讲内容充实、新颖而多采,才能将各种各样的事物与演讲主题巧妙地组合起来,讲起来才能文思泉涌,增强演讲的浓度、广度和感染力。这需要演讲者努力培养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力,对任何问题都拿出认真钻研的热情,对任何事物都要有一种兴趣和求知欲望,并逐步增加生活经验,这是想象力的基础。

以上我们讲了演讲者应当具备的修养和能力。其实,演讲者所应具备的能力远不止这些。比如,演讲者应有理论家的分析、综合、判断能力;应有文学家的记叙、描绘的能力等等。一句话,演讲者所具备愈高愈深,能力愈强愈多,演讲成功的概率也就愈大。因此说,演讲者的修养和能力的培养是无止境的。

演讲_演讲与口才_演讲中态势语的运用

据说我们在演讲的时候,非语言因素占了93%的比例。通常的比例为:38%来自于嗓音,55%来自于面部表情、手势和动作,只有7%的信息来自于实际讲话所使用的词语。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你的身体语言远比你的实际所说的话重要。

我们一般很难达到演讲的最佳效果的主要原因是,非语言技巧表达的生硬或者根本不用,非语言是指用来配合有声言语以表达思想、丰富感情的眼神、表情、姿态和动作等,它可以弥补有声言语的不足,把演讲表达的更加生动。

1.手势 你在演讲的过程中必须用它做点什么,并且你的选择将对你的演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面部表情 最重要的一个面部表情就是微笑。对听众一个简单的微笑就可以迅速拉近你和听众的距离。用你的表情来强调重点,将你所讲的东西表演出来。

3.穿着 你怎样打扮自己呢?答案是:让你看起来可信,即穿着合适。一件衣服就可以改变你的整个形象,而且很大程度上听众对你发出信息的接受情况。人们会对衣着做各种各样的判断,这是人的天性。最重要的是穿着代表你所表达的信息的一部份,它应该支持你的观点。

4.姿势 演讲时表现不同的姿势听众就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这个人是病了么?累了么?所以,演讲时我们应当用一种标准的姿势。将你的双脚轻微的分开,笔直的站着,并且将你的双手随时准备做手势,这是做任何演讲之前首选的基本姿势。

不要靠在讲台上。偶尔这样做是不影响效果,但是靠在讲台上会让你看起来很虚弱。要把手放在屁股上。这样你给人的印象好像很专横,或是是你看起来像是领着大家做游戏。不要前后摆动身体。这样做会令人分心的。

演讲中的“演”始终处于辅助地位,态势语的表达要受到有声言语的限制,不能“独立一体”,更不能喧兵夺主。

1.态势语表达不能过多,要恰如其分,适度运用,有些人为了迎合少数听众的心理,矫揉造作,哗众取宠;有些人从头到尾一个劲的挥手,眨眼,抖腿,却不传递任何信息。

2.态势语要自然,有过程,有过渡。态势语要表现的得心应手,前后连贯,过的完整;不能太突然,不能与整体言语表达脱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动作,在演讲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态势语的表达要建立在演讲内容的基础上,符合知觉、注意、思维、情感过程的规律,如双手摊开分上、中、下三区,分别表示赞美、乞讨、无奈三种意义,应用时要视演讲有声言语的内容而表现,不能随意组合,错误表达。

手势是人的姿态中最重要的部分。姿态是指说话时身体的样式和动作,即头态、身姿、脚距、臂势、手势等。姿态具有传情达意的作用,是人体内在情感的外露。例如走路昂首挺胸是表现骄傲、自豪;见人时身体微微前倾,表示对人的谦虚和恭敬;步履稳健、潇洒、英姿勃发的人必定对生活充满自信和追求。反之,垂头丧气,别人就会觉察到你这个人在生活中一定遭到挫折或失败。

(一)手势动作在演讲中所起的作用

手势,是演讲者运用手指、手掌、拳头和手臂的动作变化,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态势语言。它是态势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认为,在身体的各部分中,手的表达能力仅次于脸。讲话中的冲动,也往往可以从手的动作幅度、位置、紧张程度等方面表现出来。在演讲中,手势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恰当地运用手势,对于加强口语的语势,补充口语的不足,表现演讲者的体态形象,增强演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都有着重要作用。

(二)手势动作的分类

1、按表达功能特点分类:

(1)象征性手势。这种手势的含义比较抽象,如果能配合口语,运用准确、恰当,则能启发听众的思考,引起听众的联想,给听众留下鲜明的具体的印象。

(2)情意性手势。在演讲中运用较多,表现方式也极为丰富。这种手势语,主要用于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内容,能表达出演讲者的喜、怒、哀、乐。它的表达情深意切,感染力强。

(3)象形性手势。这种手势主要用模拟演讲中的人或物的形状、高度、体积、动作等,给听众以生动、明确、形象的印象。这种手势常常略带夸张色彩,不能机械的模仿,不能过分的夸张和有过多的表演痕迹。

(4)指示性手势。这种手势主要用于指示具体人物、事物或数量,给听众一种真实感。它的特点是动作简单,表达专一,一般不带感情色彩。指示性手势有“实指”和“虚指”之分。实指涉及的对象是在场听众视线所能看到的;虚指涉及的对象是远离现场的人和事,是听众无法直接看到的。

2、按活动的区域分类:

(1)腰部以下,称为下区手势。手势在这一区域活动,一般表示憎恶、鄙视、反对、批判、失望等。其基本动作是手心向下,手势向前或向两侧往下压,动作幅度较小。

(2)肩部以上,称为上区手势。手势在这一区域活动,一般表示理想、希望、喜悦、祝贺等;手势向内、向上,手心也向上,其动作幅度较大,大多用来表示积极肯定的、激昂慷慨的内容和感情。

(3)肩部至腰部,称为中区手势。手势在这一区域活动,多表示叙述事物、说明事理和较为平静的情绪,一般不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其动作要领是单手或双手自然地向前或两侧平伸,手心可以向上、向下,也可以和地面垂直,动作幅度适中。

3、按使用单、双手分类:

单手做的手势叫单式手势;用双手做的手势叫复式手势。它们能在不同程度上辅助口语的表情达意。在运用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听众的多少。一般来说,会场较大,听众较多的场面,为了强化手势的辅助作用,激发听众的情感,可以用复式手势。反之,用单式手势较为合适。

(2)感情的强弱。一般来说,讲到批评或表扬,肯定或否定,赞同或反对时,其情感特别强烈时,则可用复式手势。在一般情况下,用单式手势较为合适。

(3)内容的需要。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这是决定用单式手势或复式手势的最根本的依据。如果离开了内容的需要,即使会场再大,听众再多,也不宜用复式手势。同样,根据内容的需要,应该用复式手势时,如果使用单式手势,则显得单薄无力。

(四)手势动作必须遵循的原则

1、雅观自然

运用体态语言、动作要做到端正、高雅,符合生活美学的要求。人们听演讲,除了获得信息,受到启迪这外,也需要获得美的享受。演讲的体态动作要做到姿态优美、恰如其分,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演讲者的手势贵在自然,自然才见感情的真实流露,自然才能真实地表情达意,才能给人以美感。优美自然的体态语言还必须符合演讲者的性别、年龄、经历、职业及性格等特征。

2、因人制宜

在演讲中态势语的恰当运用可以表现一个人的成熟、自信、涵养、气质和风度。演讲者要根据自身条件,选择符合自己的身份、性别、职业、体貌的、有表现力的、合适的手势。就性别而言,男性的手势一般刚劲有力,外向动作较多;而女性的手势主要是柔和细腻,手心内向动作较多。就年龄而言,老年演讲者因体力有限,手势幅度较小,精细入微;而中青年演讲者身强力壮,手势幅度较大,气魄雄伟。就身高而言,个子比较矮小的演讲者可以多做些高举过肩的手势来弥补不足,这样可以自己形体显得高大一些,而个子较高的演讲者,可多做些平直横向动作。对于在什么情况下该打什么手势,做什么动作,是无法确定的,全靠自己摸索、模仿。但初学者一定要注意:不要去追求那种千人一招、万人一式的模式化的态势动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突出自己的特点并美化定型就行。

3、保持三个协调

第一、手势与全身的协调。演讲者的手势从来不是单独进行的它的,它的一举一式,总是和声音、姿态、表情等密切配合进行的。演讲以讲为主,以演为辅,没有动作的演讲只能讲话而已,但动作要和演讲者的体态协调才美。

第二、手势与口头语言的协调。手势的起落应和话音的出没是同时的、同步的,不可互为先后。如果话说出去了,手势还没有做;或话已讲完,手势还在继续,不仅失去了它的意义,而且也使听众感到滑稽可笑。第三、手势与感情协调。演讲中感情激昂时手的幅度、力度可大,否则小一点,手势幅度和感情是成正比的。

4、适宜、适量、简练

一是与演讲内容相适宜。手势动作只有在与口语表达密切相配合时,其含义才最为生动具体。演讲者的手势必须随演讲的内容、自己的情感和现场气氛自然地表现出来,手势的部位、幅度、方向、力度都应与演讲的有声语言、面部表情、身体姿态相适宜,协调一致,切不可生搬硬套勉强去凑手势。

二是手势的多少要适量,要不多不少。手势动作过多了,一两句话一个动作就会显得轻挑作态、喧宾夺主,会使听众感到眼花缭乱,听众甚至会拿演讲者的动作开心。但是,如果演讲者在台上从头到尾都不运用手势,那样就会显得局促不安就会失掉演讲的感染力和活力;演讲者的气质、风度也就无法体现出来,使听众不能深刻理解演讲的思想内容而感到枯燥无味。

三是手势动作要简单精练。体态语言毕竟是口语的辅助手段,使用时切忌过多过滥,毫无节制,而应尽量做到少而精。正像说得多不一定就表明语言能力强一样,态势语言表演过多,不一定能加强演讲效果。所以演讲中的手势动作应简练、得体,宁少勿多。演讲者每做一个手势,都要力求简单精练、清楚明了、干净利索、优美诱人,不可琐碎,不可拖泥带水。小动作、碎动作千万不要做,重复动作也不要多做。

(五)、演讲中忌讳的动作

演讲手势贵在自然,切忌做作;贵在协调,切忌脱接;贵在精简,切忌泛滥;贵在变化,切忌死板;贵在通盘考虑,切忌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除此之外,以下一些手势动作切忌不能在演讲中出现的:

1、拍桌子;2、拍胸脯;3、拍手掌;4、拳头对听众;5、手指向听众指指点点;6、双手插入口袋;7、背着手;8、双手交叉在胸前;9、双手插腰;10、双手乱动或乱晃;11、挠痒痒、抠鼻子、揉眼睛、抓耳挠腮等;12、摆弄衣角钮扣等;13、乱动话筒;14、拿桌上的东西;15反复用手摸头发。

演讲与口才_演讲态势语分类及介绍

演讲中,手是活动范围最广,活动幅度最大的部位,它包括从肩膀到手指的活动,还有肘、腕、指、掌各部分的协同动作。是态势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演讲起着重要作用,是演讲中“演”的重要手段之一。手势使有声语言显得生动、活泼而自然,增强声音的感染力。国外一些学者认为,手势和面部表情(态势语言),在演讲中可以传递整个演讲信息的40%。苏联早期马克思主义宣传家叶米雅罗斯拉夫斯基说:“演讲者的手势自然是用来补充说明演讲者的思想、情感与感受的。”苏联演员瓦帕帕江也说:“手势语本身就象文字一样地富有表现力。”特别是在言语少于思想,三两句话中蕴藏着通篇哲理的时候,尤其是这样。手势语不仅能强调或解释台词的含意,而且能生动地表达台词里所没有的东西。”可以这样说,没有手势的演讲,不是真正的演讲。

另外手势也能暴露人的性格和心理状态,胸有成竹时,摸摸下巴;高兴时,拍拍大腿;后悔时,拍拍脑门;为难时搓搓手;愤怒时,拍拍桌子;精神紧张时,双手会紧绞在一起;悲痛欲绝时,捶捶胸;竖大拇指表示赞许,竖小拇指表示蔑视等等。难怪弗洛伊德认为“指尖会说话”。

演讲的手势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按它的运用方式、意思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a.形象手势。这种手势主要用来摹仿事物,给听众一种形象的感觉。比如演讲者到“袖珍电子计算机只有这么大”的同时,用手比划一下,听众就具体知道它的大小了。在讲到“微型的照相机只有现在的进口打火机那么大”时,用手势配合一下,既具体又形象。

b.情意手势。这种手势主要是表达演讲者喜、怒、乐的强烈情感,使具体化。比如:讲到胜利成功时 ,演讲者拍手称快;讲到非常气愤的事情时,演讲者双手握拳,不断颤抖;讲到着急、担心时,演讲者双手互搓。情意手势既能渲染气氛,又助于情感的传达,在演讲中使用的频率最高。

c.指示手势。这种手势有具体指示对象的作用。它可以使听众看到真实的事物。比如讲到“你”、“我”、“他”或“这边”、“那边”、“上头”、“下头”时,都可以用手指一下,给听众更清楚的印象。这种手势的特点是动作简单、表达专一,基本上不带感情色彩。这种手势只能指示听众的视觉可以感知的事物和方向,视觉不及的,不能运用这种手势。

手掌手势的基本要领:拇指张开,其余四指自然并拢微曲,手臂(手臂分为三段:上臂、前臂与手)根据手掌的位置而灵活变化。

常用的手掌动作,共有以下11种:

(1)挥手(手臂向前,手掌向上挥动)——表示激励、鼓动、号召、呼吁、前进、致意等。

(2)举手(五指朝天,前臂垂直,手掌举至头部)--表示行动、肯定、激昂、动情、歌颂等

(3)推手(手心向前,前臂直伸)——表示坚决、制止,果断、拒绝、排斥、势不可挡等意。

(4)压手(手心向下,前臂下压至下区)——表示要安静、停止、反对、压抑、悲观或气愤等。

(5)摆手(手心对外,前臂上举至中区上部)——表示反感、蔑视、否认、失望、不屑一顾等。

(6)心手(五指并拢、弯曲,自然放在胸前)——表示自己、祝愿、愿望、希望、心情、心态等。

(7)侧手(手掌放在身体一侧,手心朝前)——表示憎恨、鄙视、神秘、气愤,指示人物和事物等。

(8)抬手(手心向上,手臂微曲,手掌与肩齐高)--表示号召、唤起、祈求、激动、愤怒、强调等。

(9)合手(两手在胸前由分而合,双手合一)——表示亲密、团结、联合、欢迎、好感、接洽、积极、同意等。

(10)伸手(手心向上,前臂略直,手掌向前平伸)--表示请求、交流、许诺、谦逊、承认、赞美、希望、欢迎、诚实等意思。

(11)分手(两手在胸前由合而分,双手打开,做另一手势状)——根据打开后手势的区域不同分别表示空虚、沉思、消极(下区),赞同、乐观、积极(中区),兴奋、赞美、向上(上区)等。

附:手势语区域的分类

(1)上区手势训练:在说话中手势超过肩部的动作,称为上区手势。手势在这一区域活动,一般表示理想、希望、喜悦、激动、祝贺等;手势向内、向上,手心也向上,其动作幅度较大,大多用来表示积极向上的、慷慨激昂的内容和感情。上区手势在演讲与大会上运用比较多,在平时交流与沟通中一般很少运用。

(2)中区手势训练:说话时手势在肩部至腰部之间活动的动作,称为中区手势。手势在这一区域活动,多表示叙述事物、说明事理和较为平静的情绪,一般不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其动作要领是单手或双手自然地向前或两侧平伸,手心可以向上、向下,也可以和地面垂直,动作幅度适中。中区手势是日常生活与工作中运用最多的一种。

(3)下区手势训练:手势在腰部及以下活动的动作,称为下区手势。手势在这一区域活动,一般表示憎恶、鄙视、反对、批判、失望等。其基本动作是手心向下,手势向前或向两侧往下压,动作幅度较小,一般传递出消极否定的信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