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孩子的沟通表达能力

作者:看图鉴演讲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653

如果去欧美的大学里随机访问一些人对中国留学生的印象,大多数人的回答里都会有“不爱说话”“沉默”之类的描述。

没错,相比于欧美人骨子里的敢于表达,含蓄内敛的东方人总是会被无情地打上“不善言辞”的标签。

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怎么样让自己的孩子善于沟通表达呢?

建立沟通渠道,随时把握孩子的心理

你爱孩子,却不知道爱的本质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

也就是说,只有对孩子无条件地接纳和深深地理解,才是父母对孩子的真爱。

孩子的心理虽然并不是深不可测,但很多父母常常也是琢磨不透孩子内心的想法。

那么如何才能准确把握并理解孩子的心理呢?

我记得我曾经有一位大学老师跟我分享过她的经验:在我们家,有一个“亲情宝盒”,俗称“意见箱”。

与孩子之间出现沟通障碍时,我们都是靠它来解决问题的。

有一次,孩子突然不开心了,我很纳闷,问他也不说,就写了个纸条丢进了“亲情盒”里:“妈妈怎么惹你不高兴了,能说给妈妈听吗?”

一会儿,孩子也丢纸条进去了:“你叫我写名字,说这个没写好那个也没有写好,说我笨”。

有时候,孩子的心理父母是很难把握的,就算是父母开口问他,他也不一定愿意说出来。

这时,“亲情盒”便成了我们与孩子沟通的桥梁。这种方法的确非常好,值得大家借鉴。

当然我们还可以采取其他办法来和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比如利用孩子交换看日记的形式来解决,把自己不明白的事情写在日记中,同时也要求孩子用日记来回答。

这样,父母、孩子的心理、想法都白纸黑字地呈现在日记上,父母与孩子之间有效地沟通,进而成为更好地朋友,也就是自然而然地事情了。

尊重孩子

有个朋友跟我抱怨,她儿子小学三年级,还不会说话。课堂上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他要么声音很小,要么结结巴巴。

和同学交流,能说一个字的,绝对不说一句话,能点头摇头的,坚决不说话。简言之,就是哑巴汉语。

不久,我见到了她的儿子。那天,我开车将她们母子俩从饭店送到地铁站。在车上,我问这个小男孩,“小朋友,你几年级了?”

小男孩没有开口,他妈妈说,“今年上小学三年级。”我又问,“那你平时学习忙不忙呀?”他妈妈接着说,“挺忙的。”

我再问,“你平时补课吗?”他妈妈继续回答道,“每个周末我都让他补课,奥数,语文,英语,最近还想让他去学游泳。”

我最后问道,“那你最喜欢哪门功课呀?”他妈妈回答说,“他语文不行,但英语挺好的。”

谈话到此,我真想跟我的朋友说,你能闭嘴吗,让你儿子多说说?‍

说话,是社交的第一步。我们是社会的人,能说话,会说话是基本的生存技能。

孩子的语言能力需要培养,像我这位朋友,剥夺了孩子说话的权利。

还有一种家长,太想让孩子学会说话,反倒让孩子产生了抵触情绪。

家长要做到尊重孩子,最基础的一点,就是“共情”。举一个例子。

某一年农历新年,特朗普的女儿伊万卡带着大女儿阿拉贝拉到中国驻美领事馆参加新年活动。

阿拉贝拉被一位工作人员邀请共同玩一个京剧人偶玩具,但她怯生生地摇了摇头,表示拒绝。

就在这时,伊万卡非常自然地接过工作人员递来的小木棒,愉快地玩了起来,还问女儿:“你想和我一起玩吗?”

这是一个聪明的母亲对女儿做的无声的教育。我们不去揣测她有多少政治考量。

作为一名家长,她一定希望女儿和自己表现得大方得体。

她的智慧之处在于,她能够接受女儿在众人面前表现羞涩,她同意女儿自由表达个人意愿,她允许女儿表现得像一个五岁的小女孩。

通过邀请女孩加入自己,两个人进入了一个共同的场景,带动了女儿的积极性。

她没有推搡女儿,说,“你玩啊,你怎么不玩?”她也没有将小木棒硬塞在女儿手里,说,“快点玩,有媒体在拍照呢。”

她更没有觉得女儿没礼貌,“人家给你东西,你怎么不接?人家问你话呢,你怎么不回答?”

如果我们的孩子不想和人打招呼,我们会觉得,他怎么那么不上台面?

如果我们的孩子不想给陌生客人表演节目,我们会觉得,这孩子怎么不知道给父母长脸?

我们需要时常自问:如果我的孩子在众人面前,想要躲进我的怀里,我能不能给他一个鼓励的拥抱?

我能不能理解一下他心里的紧张?我能不能在那个时刻,站在他的立场,和他一起度过?

让孩子学习演讲的艺术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爸爸,工作比较忙的时候,都让岳母接儿子哲哲。小家伙不太愿意让姥姥接,因为要等“很长时间的公交车”。

一天加班到很晚才到家,一进门,哲哲就凑上来:“爸爸,你知道吗,今天我们等了半个多小时,公交车才来。”

“那这半个小时你们都做什么了?”

“我们什么也没做,就等着啊!”

“你可以和姥姥聊聊天,聊你喜欢的狗、昆虫什么的!”

“姥姥不喜欢这些东西,我一聊田鳖的时候,她就说学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将来能当饭吃吗?”

“你在姥姥家时,亲戚们怎么看待你看昆虫书和狗书呢?”

“他们也不喜欢和我聊这些,他们还说,学那些有个屁用!”

这个孩子就很想表达和分享,但是没有一个良好的语言表达环境。

对于我们语言能力正常的绝大多数人来说,良好的表达习惯养成,是需要语言环境的熏陶。

那有家长说,我们孩子都上学了,有语言环境啊。

许多家长和老师发现,孩子们往往在小学阶段天真无邪、百无禁忌,对老师的课堂提问表现得非常积极。

而到了初中,变得害羞起来,含蓄起来,连课前的师生问好也越来越小声。

课堂上的提问更是没有一点响应,以躲开老师的视线不被叫到为幸运,哪怕是自己知道答案也不喜欢表现。

这些状况可以改变吗?

当然可以。其实,每一个人的胆量都是逼出来的,当全班每个人都接到必须上台演讲的任务时,他们已无可选择。

因此,当他们硬着头皮、战战兢兢完成第一次演讲后,当老师给他们表扬性的点评,又鼓动同学们给予鼓励的掌声,他们的信心就更足了。

会为下一次的机会准备的更好,一次、二次,训练多了之后,既练习了口才,也锻炼到胆量,这些都对孩子们以后的工作与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在这个练习的过程中,孩子将会得到老师针对性的专业指导,从而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公众演讲能力,沟通表达自然不在话下。

不管现在孩子的沟通表达能力强也罢,弱也罢。

我相信,只要我们能把这些方法运用到孩子的教育上,并且为孩子创造一个爱的成长环境,他们就会拥有优秀的沟通表达能力。

【学习表达能力,去看图鉴演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