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在开会发言时说话紧张

作者:看图鉴演讲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541

跟很多人一样,发言时的怯场是我最大的心病。不管是普通的会场发言,还是登台演讲,我越想在台上展现出自己优秀的一面,却越是在台上出丑。很多时候,明明在台下准备了很久,一上台就莫名的紧张,像断了片一样,尴尬地站在那里,一句话也蹦不出来,羞得自己想找个地缝躲起来。

所以,我一直很羡慕口才好的人。

读书时,口才出众的人总能比其他人拥有更多的机会,每次选拔班委时,他们侃侃而谈,总能轻易胜出;举办晚会时,他们更是妙语连珠,赢得片片掌声。工作后,思维敏捷、口齿伶俐的他们,又不仅能带动全场的气氛,还能在生活中如鱼得水,左右逢源。总之,只要在人群中,他们便是耀眼的存在。

曾经以为,只要毕业就好了,就能摆脱每逢发言就怯场的魔咒,却发现,在职场上,经常还是“会写的不如会说的”——口才好的众人称赞,能写的却总是默默无闻,文字的影响力仿佛在语言的演说中偃旗息鼓。

病急乱投医,我在网上搜集各种演讲技巧,例如要有幽默风趣的语言、善于调动气氛、拥有平常心以及自信心等等。整理好这些技巧后,我以为自己从此便拥有了护身符,能够带着它们披荆斩棘,所向披靡,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败下阵来。

我总觉得,演讲,吐字清晰,发音标准是最低要求,但现代文学开山之父鲁迅,却突破了我的认知。阎晶明在《鲁迅演讲集》中这样写,他带着浓厚的绍兴口音,语调也不高亢,但所到之处,均门窗破碎。或许,关乎演讲者的思想精髓和人格魅力,这才是演讲的真正魅力所在吧。

在《未有天才之前》的演讲中,鲁迅能小中见大,甚至会把不相干的事物勾连起来,让读者或听众悟出其中的内在关联。

在《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中,他又能把目光聚集到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的问题上,短短的时间里,就把问题剖析得如此深刻,令人信服,他说到:

所以为娜拉计,钱,——高雅的说罢,就是经济,是最要紧的了。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人类有一个大缺点,就是常常要饥饿。为补救这缺点起见,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在目光下的社会里,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第一,在家应该先获得男女平均的分配;第二,在社会应该获得男女相等的势力。

《鲁迅演讲集》中不仅收录了鲁迅一生中不多的演讲稿,提供演讲范本,更为可贵的是,通过阎晶明对演讲稿与侧记的汇编,还原了演讲现场,让读者身临其境地领会到鲁迅演讲的内容与风采,接受了一次思想与灵魂的震撼与洗礼。

在这本书中,像这样深入浅出、发人深思的演讲篇目很多。作为时代精神象征的鲁迅,他敢于讲真话,从一个人身上看穿一类人,这种世事洞明的观察力自然而然让他的演讲充满力量。

可以说,他的演讲如同他的杂文、他的小说一样,都是闪电,都是投枪,遍布风起云涌的京师,及至惊涛拍岸的粤港,在那羸弱的身躯下,倾诉着民族魂的强音,只要去听,至今回响。

普通话不好、“有些口吃”,并不影响鲁迅这些演讲词的魅力,并不影响鲁迅演讲的成功,因为演讲除了表演性,本质上依然是语言的表达,因此,语言应用的水平和情感,思想表达的深度与力度,才具有决定性。

更何况,更多时候演讲者的信心来自讲坛之外。

时代成就了鲁迅,鲁迅也造就了时代。他铁铸似地站在中国的夜空下,站在人民大众的反抗风暴中,坚定有力,形成了人人要看鲁迅,人人要听鲁迅的浪潮。千万颗青春的心,更是像蜷缩着度过了漫漫长夜的牵牛花一样,仰望着朝阳的临照。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时候都非常需要鲁迅这样的人,有嫉恶如仇的个性,有深明大义的情怀,有坚守正义和真理的决心,而不只是勾心于哗众取宠、溜须拍马、歌功颂德。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鲁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真正的演讲,单靠拼命练气质、练口才并不能让你底气十足,那些技巧也只能带来片刻的成效。

正如阎晶明所说:“讲演的真正魅力不在于现场的绘声绘色的表演,不在于滔滔不绝的‘妙语连珠’,而在于讲演背后作为作家的创作和作为学者的研究是否真正可以为其‘立言’。讲演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靠文章说话’。”

生活中,做其他事情也一样,正所谓“工夫在诗外”,宋朝大诗人陆游在他逝世的前一年,给他的一个儿子传授写诗的经验时,曾经反思自己初做诗时,只知道在辞藻、技巧、形式上下功夫,到中年才领悟到这种做法不对,诗应该注重内容、意境,应该反映人民的要求和喜怒哀乐。最终,他那些爱国忧民的诗流传千古、妇孺皆知,那些他口中徒有形式的作品却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所以,包袱抖得再好,段子讲得再溜,若没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依然会沦为没有内涵、没有实质的空洞式、表演式的滑稽。

鲁迅演讲的成功也源于他有渊博的学识做支撑,因此,与其在表面形式上下功夫,搜集各种技巧,享受成功的接近,不如多去充实自己的内在,多去阅读一些时间馈赠的精品,充实自己,拥抱生活,方能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出口成篇。

【学习当众讲话,去看图鉴演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