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实例说服你的听众 让你的演讲更出彩

作者:看图鉴演讲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744
目录1.用实例说服你的听众 让你的演讲更出彩
2.演讲者征服你的听众 与他们进行双向交流
3.卡耐基演讲之道 训练口才演说能力

用实例说服你的听众 让你的演讲更出彩

实例是能够说明或代表一部分人,一类观点,情形,经历等等的特殊事例。研究表明,生动,真实的事例会对听众的信念和行为行动产生很强的冲击力。没有实例支撑的观点往往显得含糊,抽象,呆板;反之,有实例的观点就会点的明确,亲切,生动。

实例可繁可简,你通常可用一连串简洁的例证阐明一个观点,正如华东师范大学的侯雪伟在向中国大学生们介绍西方文化的魅力时说到:

亲爱的同学们,看看我们自己。我们喜爱吃肯德基,麦当劳的食品却不爱吃我们中国的饺子,我们喜爱和可口可乐而不是茶,我们愿意看好莱坞影片而不是国产影片;一些年轻人对于圣诞节的关注甚至超过了春节。

当然很多简洁的例子同样可以表现出中国文化在他乡所绽放出的异彩。让我们来看一看深圳大学的王志瑜是如何运用这样的实例来支持她的观点,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仍保有生机和活力:

日本的商人们已经在生意中运用了儒家派的思想,美丽西点军校也在他们的教科书中列出了孙子兵法。这几年来,中国文化的精华,例如传统的医药学,针灸,太极拳,剪纸都开始在世界上享有知名度。

正如他们的名称所暗示,具体的事例比简洁的例子更长,更加译尽。比赛选手生动抒情地讲述一个故事,把听众引入了他们的演讲。复旦大学的孙妍同学在阐述奥运精神的时候运用了这样一个生动的具体事例:

在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历史上,出现过很多耀眼的明星,其中有个欧洲女孩。随着时间的飞逝,她的名字早被遗忘,然而她不屈不挠的精神永远不会消失。正是她突出了奥林匹克的信条。她一直处于领先位置,然而在终点前她摔倒了,腿受伤了。竞争者一个个从她身后超过,直到最后跑道上只剩下她一个孤独,虚弱的身影,一生跑过来要求把她抬走,他拒绝了。她用身上仅剩的力气挣扎着站起来,一步步地走向终点,路上是一滴滴的鲜血。

观众们爆发出热烈的喝彩。尽管她在赛场上失败了,这个女孩赢得了全世界人的掌声。正是她阐明了奥林匹克运动会“重在参与”的信条。正是她给我们的心灵灌输了不屈不挠的精神。

这一具体事例生动地刻画出这位运动选手的勇气和奥运精神在她身上的体现。孙妍完全可以一带而过地说:“奥林匹克运动员展现出坚忍不拔的意志,”但正是这个故事是他的观点更加生动,鲜明。

下面一个具体实例出自2000年参赛的上海交通大学刘循英同学的演讲:

成功需要忍耐和毅力。例如在生物基因工程领域世界知名的中国专家袁隆平,即使在文化大革命受迫害的时候,他也从未终止过对杂交水稻的研究工作。有很多次,他的实验设施面临严重的破坏,他自己也受到各种压迫要他停止工作,但是他从来没有妥协过。人们还是看见他在滚滚热浪中专心致志地检查每一棵正在生长的稻草。他坚持不懈地工作着,直到他的辛苦和忍耐最终迎来了杂交水稻研究的重大突破。他的成功对今日的中国举足轻重,中国因而能够生产足够的粮食来养活庞大的人口。

这一具体事例不仅说明了坚韧意志对于成功的重要性,而且使演讲更富有人情味,更容易激起听众的兴趣。这就是为什么成功的演讲者视具体的事例为演讲的命脉。当你讲述一个具体的事例的时候,切莫长,否则会压制你观点的表达从而使听众感到困惑。同时也要注意,切莫过度使用具体事例。如果你在演讲中运用了过多的具体事例,评委们恐怕就会怀疑你不会结合实例与其他多种形式的证据来支持你的论点。

演讲者征服你的听众 与他们进行双向交流

一、了解和掌握听众

为什么要了解和掌握听众呢?这是因为:

第一,听众是演讲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演讲是演讲者与听众的双向交流活动。演讲者是信息的传播者,听众是信息的接受者。演讲者离开了听众就失去了对象,演讲活动就无法进行。

第二,了解和掌握听众是实现演讲目的的客观要求。演讲的目的是说服听众改变态度并按照演讲者的意图去行动。这就要求演讲者的意图去行动。这就要求演讲者了解听众的心理、要求和希望及对你所讲观点的态度,这样你才能有的放矢地作好演讲。

第三,听众在演讲活动中虽处于客体的地位,但也绝不是被动的“接收器”,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积极参与者。如果听众对演讲内容有极大兴趣,便会采取积极、热情的合作态度;反之,则会采取冷漠甚至敌视的态度,演讲就不会成功,因此,演讲者必须在了解听众的基础上力求触发听众的兴奋点和创造欲,才能实现的最终目的。

可见,成功的演讲者既要使演讲成为听众的一部分,也要使听众成为他的演讲的一部分,而其中首要的,便是要了解和掌握听众的心理特点。总的说来,听众的心理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1,听众对信息的接受具有选择性。听众听演讲是用听觉、视觉器官及大脑进行认识的一种综合心理活动,它是在已有经验、知识和心理期待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具有极强的主观色彩和选择性。首先是选择性注意,即只注意那些他们已知、有兴趣、有关系或渴望了解的部分;其次是选择性记忆,即容易记住那些自己愿意记住的信息,忘记那些自己不喜欢的信息;再次是选择性接受,即愿意接受那些与自己一致的观点。

2,听众对演讲的态度受自身的影响。对同一演讲者的同一内容,听众由于受自身态度的影响采取不同的态度。

3,听众都有特殊的心理需要。每个听众听演讲的心理需要都与切身利益相关。有希望长知识的,有希望开眼界的,有希望解决实际总是的等。

4,听众心理是独立意识与从众心理的矛盾统一。即是说听众心理既有个个独立思考、不唯上、不唯书的独立意识的一面;又有受其他听众影响改变自己看法的一面。

了解听众的心理需求可通过以下方法:1,通过你的听众所在单位的领导;2,通过某一地区、时期的社会舆论;3,通过开小型座谈会或与听众个别交谈;4,通过演讲过程中的提问、插话等。

二、演讲者的威信效应

演讲者的威信是指演讲者在听众中享有的声望与信誉,这是演讲者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那么,威信效应会对听众产生哪些积极的心理作用呢?

第一、对听众态度的影响。如果演讲者在听众中有较高的威信,听众往往会由喜爱演讲者的人格而喜爱演讲者的人格而喜爱演讲内容;有时即使演讲内容他们并不熟悉和有兴趣,也易受威信效应的影响报以热情合作的态度。

第二、对听众认知心理的影响。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于来自权威方面的信息,一般都易不加分析地加以接受。因为演讲者的威信,听众往往会认为他的话都是权威、可信的,这就使演讲者宣传的观点容易和听众相抵触。

第三、对听众情感心理的影响。威信效应的最大作用就是对听众情感的影响。演讲者的威信使听众的好奇和期待心理满足了,他们就会对演讲者产生一种归属感、亲近感,便会带着兴奋的听演讲。

演讲者的掌握了以上四个心理特征的基础上,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树立自己在听众中的威信。

首先要摆正和听众的关系。要牢记:演讲者也是人民的一员,和听众在政治地位、人格上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暂时的社会分工、社会义务不同,因此,要以平等、谦和的姿态作演讲,既宣传听众,又向听众学习。

其次要发挥“名片效应”和“自己人效应”。所谓“名片效应”,就是演讲者先申述一种与听众观点相同的观点,然后再说出演讲者想说的观点,这就很容易被听众接受。它可以淡化甚至消除听众在一种观点认同的喜悦中自动解除精神防线。

“自己人效应”则比“名片效应”更进了一层,即演讲者与听众不仅在观点上一致,而且有某种意义的相似性,如性别、年龄、籍贯、职业、地位、经历、兴趣等,都会使听众产生信任感、亲近感,视演讲者为“自己人”。有了这些,还愁你的威信树立不起来吗?

卡耐基演讲之道 训练口才演说能力

卡耐基的一生几乎都在致力于帮助人们克服谈话和演讲中畏惧和胆怯的心理,培养勇气和信心。在“戴尔·卡耐基课程”开课之前,他曾作过一个调查,即让人们说说来上课的原因,以及希望从这种口才演讲训练课中获得什么。调查的结果令人吃惊,大多数人的中心愿望与基本需要都是基本一样的,他们是这样回答的:“当人们要我站起来讲话时,我觉得很不自在,很害怕,使我不能清晰地思考,不能集中精力,不知道自己要说的是什么。所以,我想获得自信,能泰然自若,当众站起并能随心所欲地思考,能依逻辑次序归纳自己的思想,在公共场所或社交人士的面前侃侃而谈,富有哲理且又让人信服。”

卡耐基认为,要达到这种效果,获得当众演讲的技巧,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训练自己。

借别人的经验鼓起勇气。卡耐基认为,不论是处在任何情况、任状态之下,绝没有哪种动物是天生的大众演说家。历史上有些时期,当众讲演是一门精致的艺术,必须谨遵修辞法与优雅的演说方式,因而,要想做个天生的大众演说家那是极其困难的,是经过坚苦努力才能达到的。现在我们却把当众演说看成一种扩大的交谈。以前那种说话、动作俱佳的方式、如雷贯耳的声音已经永远过去。我们与人共进晚餐、在教堂中做礼拜,或看电视、听收音机时,喜欢听到的是率直的言语,依常理而构思,专挚地和我们谈论问题,而不是对着我们空空而谈。

当众演说不是一门闭锁的艺术,并不象许多学校的那样容易学到知识,必须经过多年的美化声音,以及苦学修辞学多年以后才能成功。平常说话轻而易举,只要遵循一些简单的规则就行。对于这一点,卡耐基有深刻的体验。1912年,他在纽约市青年基督协会开始教授学生时,讲授那些低年级的方法,同他在密苏里州的华伦堡上大学时受教的方式大同小异。但是他很快发现,把商界中的大人当成大学新生来教是一种很大的失误,对演说家韦伯斯特、柏克匹特和欧康内尔等一味模仿也毫无裨益。因为学生们所需要的并不是这些,而是在下回的商务会议里能有足够的勇气直起腰来,做一番明确、连贯的报告。于是他就把教科书一古脑儿全抛掉,用一些简单的概念和那些学生互相交流和切磋,直到他们的报告词达意尽、深得人心为止。这一着果然奏效,因为此后他们一再回来,还想学得更多。

在卡耐基的一生中,所收到的感谢信可以堆积如山。它们有的来自工业领袖们,有的来自州长、国会议员、大学校长和娱乐圈中的名人们,有的来自家庭主妇、牧师、老师、青年男女们,有的则来自各级主管人员、技术纯熟或生疏的劳工、工会会员、大学生和商业妇女等。所有这些人都感到需要自信,需要有在公开场合中表达自己的能力,好让别人接纳自己的意见。他们在达到目的之后,就满怀感激地抽空给卡耐基写信,以表示谢意。

根特先生是费城一位成功的生意人,有一次下课以后,邀请卡耐基共进午餐。餐桌上,他倾身向前说:“卡耐基先生,我曾避开各种聚会中说话的机会,但是如今我当选为大学里董事会的主席,必须主持会议。你想,我在这半百之年,是否还可能学会当众演说?”卡耐基说:“先生,你一定会成功的。”

三年以后,他们又在那个地方共进午餐。卡耐基提起从前的谈话,问他当初的预言是否已经实现。他微微一笑,从口袋中拿出一本小小的红色笔记本,给卡耐基大师看他往后数月里排定的演说日程表。“有能力作这些讲演,讲演时所获得的快乐,以及我对社会能够提供额外的服务——这一切都是我一生当中最高兴的事。”他承认道。接着,根特先生又得意洋洋的亮出王牌。他那教堂里的人,邀请英国首相前来费城,在一次宗教会议上演说。英国首相很少到美国来,而负责介绍这位政治家的不是别人,正是根特先生。就是这位先生,三年前还在这张桌边倾身问卡耐基,他是否有朝一日能够当众讲话呢?他的演讲能力进步如此神速,在卡耐基看来,就同他的心理素质及自我认识的改变密切相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