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情绪的方法有哪些 情绪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作者:看图鉴演讲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758

目录

1.调节情绪的方法有哪些
2.情绪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3.大脑如何掌控情绪

调节情绪的方法有哪些


-当人的腹内侧额叶的前部损伤后,人们就无法预测当前的行为结果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但是却可以正常的完成有关工作的积极的任务;当右侧前额叶的背外侧通路损伤后,人们可以预测当前行为的结果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但是却无法完成有关工作记忆的任务。这就证明了额叶腹内侧区与情绪加工之间的关系。

研究还表明,患有强迫症、恐惧症和创伤后恐惧障碍的患者,他们在产生厌恶情绪的时候,会有一组被普遍激活的脑区,即右侧额下回和右侧眶回内侧。

在对患有威廉姆斯综合征的病人进行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中,也发现了前额叶结构上的变化,具体表现为额叶内侧灰质的增加,这一变化也就解释了威廉姆斯综合征患者为什么会出现诸如易唤醒、焦虑、警觉、情绪性反应增强等临床症状。所以,人们所患有的多数的情绪障碍,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等都被证明与额叶机能的失调有关。

那么,前额叶是怎样对我们的情绪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呢?

首先,通过扣带回调节通路。在解剖学上,额叶内侧与扣带回有着紧密的纤维联系。因此,额叶内侧—扣带回通路是调节人们情绪的主要途径之一。

当完成了与情绪认知相关的任务时,额叶内侧大多与前扣带回在同一时间被激活。而前扣带回又可以分为两个功能不同的部分,即背侧认知区和喙腹部情绪区。

尽管整个前扣带回与“执行”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不同区域的侧重是不同的,背侧区域更加偏重与认知方面,在认知任务中与前额叶的关系紧密。而喙腹部情绪区则更为侧重于情绪性的信息,在情绪任务中与前额叶的关系更紧密。

然而,有些研究者认为额叶内侧更多地反映了其对情绪信息的意识体验和情绪判断,而前扣带回更多的是反应情绪任务中的认知成分,而且前扣带回的情绪区和额叶内侧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相互之间的协调,并且会通过各自与皮下边缘结构的丰富连接为情绪和认知加工提供了可能的转换和连接带。

其次,通过杏仁核调节通路。额叶与杏仁核之间的双相连接是额叶调节情绪的另一通路。额叶内侧和眶额将大量的投射纤维发送到杏仁核。

额叶是我们情绪性工作记忆的核心,它能保存当前有关情绪状态和情绪指向目标的信息,也能通过调节性杏仁核这个情绪加工的皮下合团的中心来完成七对情绪认知任务的调控。

以上是小编带来的调节情绪的方法有哪些,要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本站

情绪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前额叶皮质是灵长类,尤其是人类才会拥有的,一个高度发展的脑区,它是大脑新皮质中发育晚的一个脑区,而且在结构上,它也是晚完全成熟的脑区。

如今,有很多的研究都已经发现了前额叶皮质在工作记忆和抑制中的作用,但是近年来学者们开始逐渐重视对情绪的认知神经研究,而且有很多来自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证据都表明,额叶在人的情绪认知活动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它就像人们情绪的调控师,控制着我们的喜怒哀乐。

额叶眶部和腹内侧区也可以接收到部分体感和视听觉的信息,但是绝大部分的信息是来自于内脏感觉,杏仁核,以及旁海马的投射纤维。通过与扣带回,杏仁核以及旁海马等边缘系统的连接,前额叶的机能与情绪和记忆过程紧密地联系起来。

腹内侧和眶部前额叶与脑干和下丘脑内、外侧单胺类细胞群间存在双向的联系,对大脑中的这个压力中心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广泛分布在前脑部分的胆碱和单胺类细胞,对躯体内自主神经活动进行调节。

正是通过与下丘脑、杏仁核、扣带回、海马以及脑干等负责情绪和相应情绪下生理状态的核团的联系,前额叶可以发挥调控作用,对个体的情绪认知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

其实,关于前额叶和情绪的关系是人们在无意中发现的,而这其中的故事就要追溯到19世纪。

1848年,一位名叫盖奇的患者的双额前额叶皮质遭到了损坏,不过幸好他的智力和记忆力却并没有出现任何问题。可是不久之后人们就发现了异样,人们发现盖奇的情绪和社会性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开始变得目中无人,不论对谁都是傲慢无礼并且出言不逊,而且他变得越来越执拗和顽固、越来越任性,在遇到需要进行决断的事情就会犹豫不决。后来,医生们从盖奇身上发现了额叶与情绪、社会性行为之间的关系。

盖奇是额叶与情绪直接相关的典型病例。随后,医学家又针对其他额叶受到损害的病人进行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前额叶与情绪之间的关系。

以上是小编带来的情绪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大脑如何掌控情绪

情绪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它是人脑的高级功能,由大脑中的一个回路所控制,这个回路包括额皮层、杏仁核、海马、前部扣带回、腹侧纹状体等,它们对收集到的情绪信息进行整合加工,后才会产生情绪行为,由此可见,情绪是由大脑的各个部分共同合作产生的。

人的情绪主要是由丘脑及其周围的神经结构形成的,而这一部系统被称为边缘系统。所谓边缘系统是指高等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由古皮层、旧皮层演化成的大脑组织,以及和这些组织有密切联系的神经结构和核团的总称。现代脑科学研究发现,边缘系统能影响或产生情绪。

实验显示,将处于边缘系统地杏仁前核、海马、视交叉前区、穹窿、嗅结节以及各区破坏掉,被实验的猴、猫、狗等动物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假怒”或“愤怒行为”。也有研究证明,如果只是将扣带回损坏,而不伤及大脑新皮层,那么动物的情绪反应就会减弱,甚至变得不易出现。那么,此时动物就会出现一种“社会性的淡漠”或者“恐惧缺失”的症状,具体表现为在面对平常必须要躲避的有害刺激时,无动于衷。

当猫的杏仁核被切除之后,会出现性功能亢进、性反应增强等一些情绪反应。当猕猴的杏仁核被切除之后,可使其在群居生活中的行为由统治者变成从属者。也有临床研究表明,当边缘系统的损伤区域较为广泛的时候,患者就会变得易怒,脾气暴躁,而且经常会在社交场合表现出极为强烈的情绪反应。人的这一反应和动物实验所得出的结果很相近。

有研究人员曾认为,调节人“愤怒”情绪活动的主要神经结构位于下丘脑,于是他们将动物的丘脑切除,而保存了它们的下丘脑,结果他们发现,这些只保留了下丘脑的动物们出现了“情绪呆板”,而且变得极为易怒,它们表现出挣扎、露爪、竖毛、瞳孔扩张、怒叫等明显的情绪反应。研究还发现,在动物脑内埋藏电极并刺激下丘脑的不同部位,也可以使动物出现攻击、发怒的行为和逃避或状如恐惧的行为。同时,也有临床病理表明,患者的双侧下丘脑腹内侧核受到肿瘤侵犯之后,经常会出现攻击性行为。

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曾在动物们的下丘脑以及边缘系统的其他部位埋下电极,并将控制刺激开关的开关安装在实验箱内,这样动物就能够自己操纵刺激开关,进行“自我刺激”。结果发现,动物的这种自我刺激频率有时候竟然在每小时5000次以上,如果人们不对它们的自我刺激进行干预,它们可能会将该动作一直持续,直到出现衰竭。下丘脑后部也就是乳头体前区,是引起自我刺激有效的区域,其次为中脑被盖部分、隔区、内侧前脑束等边缘系统部位。

虽然边缘系统中许多部位的活动都能影响或产生情绪反应,但由于很多情况下,各种情绪代表区在边缘系统内部有广泛的重叠范围,因此,就整个系统而言,想确定某种情绪反应活动的中枢代表区的严格位置是十分困难的。

有研究表示前额皮层和杏仁核是人们情绪中枢回路中两个关键的成分,而且婴儿的情绪反应和情绪调节与成人有相当大的差异,不同的个体之间也存在着这样的差异。已有研究表明,前额皮层和杏仁核基线的不对称性激活的个体差异是情绪个体差异的生理基础。

在过去的时间里,戴维森和他的实验小组一直专注于考察前额皮层和其他前部皮层区在情绪反应性和调节中的激活不对称性。在考察研究的时候,他们根据测出的大脑电的活动数据,发现前额皮层的激活不对称性指标在一段时间内是稳定的,显示出极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此外还有研究发现,左前额激活的参加者比右前额激活的参加者的报告更多积极的感情和更少消极的感情,左侧前额激活的个体与右侧前额激活的个体相比,报告行为激活比抑制活动更多。左侧前额激活的个体对积极电影片断报告更多的积极感情,右侧前额激活的个体对消极电影片断报告更多的消极感情,而科学家们在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发现,前额皮层区的激活差异能预测倾向性消极情绪。对消极图片的反应中,有更多右侧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信号改变的个体报告的倾向性消极感情多。这一研究结果与大脑电活动测量是一致的。

研究还发现大脑前额叶左右不对称性的个体差异与心境和焦虑障碍有关,如抑郁的被试和控制组相比,左侧前额激活较少。当社交恐惧症者期待进行公开演讲时,右侧前额激活水平提高。

情绪调节是维持、加强或减弱情绪反应的过程。左侧前额激活的个体在一个消极刺激呈现后有更大的惊跳恢复潜能,表明左侧前额激活的个体比右侧激活的个体可能从消极感情或压力中恢复更快。杰克森等人研究发现,有更大基线水平左侧前额激活的个体能够更好地自愿压抑消极感情。当被试压抑消极情绪时,右上额回和右前扣带回激活。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前额激活的个体差异在情绪调节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以上这些研究表明,前额激活不对称性电生理测量的个体差异是情绪反应性和情绪调节个体差异的生理基础。

此外,还有研究表明,情绪中枢回路是具有可塑性的。在对65名3岁的儿童进行了8年的追踪研究后,科学家们发现前额激活不对称性的大脑电测量是不稳定的。这就意味着3至11岁是人们情绪中枢回路的塑造时期,尤其是前额皮层,直至人们进入青春期它仍然可以经历着发展和变化。

以上是小编带来的大脑如何掌控情绪 ,要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本站


分享到: